Articles by Mary Shen, M.D., M.Sc.

Mary Shen, MD, MSc, is a PGY3 psychiatry resident at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and a Leadership Fellow with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She holds degrees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MSc in Nutrition) and UNC Chapel Hill, where she was nationally recognized for mentoring women in surgery. She originally trained in general surge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ough she transitioned to psychiatry to focus on mental health equity and culturally informed care. Her research background includes over 35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 on clinical outcomes and disparities. Dr. Shen’s work centers on cultural psychiatry, mood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s. She is especially dedicated to expanding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for underserved and immigrant communities.

与孩子谈论亚裔“微歧视”: 家长与照护者指南

September 11, 2025

By

与孩子谈论亚裔“微歧视”: 家长与照护者指南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什么是微歧视,为什么了解微歧视很重要? 你的孩子正在过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参加社团、做运动、发展兴趣、交朋友。然而,他们可能会经受到“微歧视”. 微歧视是一类让人感到“不被接纳”的细微言行。与公开且带有恶意的“宏观歧视”(例如种族污言秽语)不同。微歧视往往出于非有意伤害,属于含蓄表达,但却反复强化“你是外人”的寓意。这些言行的影响会随时间不断累积,使被微歧视的孩子觉得像是被“千刀万剐”,最终会对孩子造成显著的伤害。以下是一些例子: “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暗示他们不可能是美国人,尽管孩子是在美国出生的。) “你一定擅长数学和电脑。”(将孩子标签化、种族刻板化) “你的午饭好臭。”(暗示他们的民族食物“很不对劲”) 作为在亚洲国家长大的家长来说,这些话也许看起来“没什么”, 甚至像是恭维;但微歧视对孩子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研究显示,抑郁症、社会疏离、学业表现不佳以及自杀意念都与被微歧视及其他形式的歧视相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杀是亚裔青少年的首要死因。 这些发现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正因如此,家长们更应意识到微歧视对儿童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深远危害。忽视微歧视,并不会使它自然消失,也不会让孩子因此变得“更坚强”;相反,这样的沉默与忽视,会将孩子置于孤独的情感风暴中。与其期待他们独自承受,不如我们主动伸出双手——在不同成长阶段,与孩子共同预防、及早干预、积极应对,这才是真正能够陪伴他们穿越风雨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微歧视保持警觉。家长和照护者可以参考克莱中心(Clay Center)提出的“3W”原则,即:观察什么(What to Look For)、何时担忧(When to Worry)以及如何行动(What to Do)。以下将结合真实情境,具体说明这一方法如何运用。 观察什么 亚裔家长与照护者要如何识别微歧视? 微歧视可能来自方方面面:同伴、老师、教练、学校管理者、社区成员,甚至网上的陌生人。若你过去未曾经历过或留意过这类行为,确实不容易察觉。以下提供一个简洁有效的判断方法: “3 S检测”(The “3 S Test”):: 是否被 SINGLE OUT(区别对待)? 比如,当有人说“你的午饭味道好怪”时,实则是将孩子与他人区别开来、划出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是否被 STEREOTYPED(刻板归类)? 例如,“所有亚裔都擅长数学和电脑”听起来像是表扬,却可能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孩子并不擅长,他们可能因害怕让家人失望而不敢求助、过度自责;另一方面,若孩子认为必须符合这种期待才能获得认可,他们就可能压抑自己真正的兴趣——比如写作或艺术——转而盲目追求他人设定的标准。 是否受到 SUBTLE(隐性)的冒犯或被“他者化”? 比如有人问:“你到底是哪里人?”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恶意,也不像直接的种族侮辱,但它隐含了“你不属于这里”的排斥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视作外人、难以真正融入。 何时需要担心 当以上任一问题的答案为“是”时,就很可能构成了微歧视。即便你并不完全确定,也请重视孩子依据“3 S检测”所表达的感受和反应。一旦判断存在微歧视,就意味着需要认真关注和应对。 有些孩子可能表面显得更加坚强,或者短时间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受到伤害。微歧视所带来的情绪创伤有时是隐性的、延迟的,可能在未来的某个阶段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及早觉察采取行动是非常关键的。 微歧视及其他形式的歧视,可能对亚裔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社交回避与孤立倾向:回避集体活动或人际交往; 焦虑、易怒与持续压力感:情绪波动增大,心理负荷加重; 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或早醒等现象; 抑郁情绪与身体化症状:如情绪持续低落,并伴随无法解释的身体不适; 酒精滥用与药物使用风险增加:可能以此作为应对方式; 学习投入减少与学业表现下滑: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降低,成绩受到影响。 […]

Talking to Your Child About Asian Microaggressions: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Caregivers

By

Talking to Your Child About Asian Microaggressions: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Caregivers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Chinese What are Microaggressions and Why Do They Matter? Your child is certainly dealing with all of the normal parts of being a kid, such as engaging in academics, joining clubs, playing sports, enjoying hobbies, and making friends. However, their experience may be impacted by microaggressions, which are subtle ways […]

这不是负担:如何与您的亚裔孩子谈论心理健康

April 23, 2025

By

这不是负担:如何与您的亚裔孩子谈论心理健康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你听说小敏的女儿在看心理医生了吗?” “我听说阮家朋友的正在读高中的儿子试图自杀。” “那家人有心理问题。” 近年来,您可能听到社区中有人低声议论青少年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 您并不居少数。研究表明,近年来各种族的青少年,包括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AAPI)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常见。最新报告指出,许多AAPI年轻人觉得在与父母谈论心理健康时存在障碍[1]。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于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例如:担心给父母增添负担、怕让家人失望、丢面子,或觉得父母不认同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看法。 但作为父母,您可以成为孩子最重要的盟友,帮助他们在面对心理和情绪问题时感到安全和支持。 这篇文章虽然适用于许多文化群体,但主要聚焦亚裔社区,探讨心理健康为何重要、为何孩子可能不愿意向您敞开心扉,以及您可以如何与孩子谈论心理健康。 为什么心理健康很重要? 心理健康是指情绪、心理、行为和社会的全面福祉。虽然“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可能看起来像是西方社会的议题,但实际上,无论是在原生国家还是在美国,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对很多AAPI家庭来说,心理健康常常是避而不谈的话题。心理问题通常被视为软弱或性格缺陷;然而,它们其实是人类经验中正常的一部分。 就像身体健康一样,心理健康非常复杂,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受到我们所经历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大家都知道长期压力会导致高血压,其实同样的压力也可以引发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毕竟,大脑和心脏一样,都是身体的器官,也会受到内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数据证明,在任何时刻,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而在一生中,这个比例高达二分之一。约一半的精神疾病在14岁前开始,75%在26岁前出现。因此,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受到家长的重视和照顾。如果忽视它们,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包括长期焦虑、抑郁、孤独、自伤,甚至自杀。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表现为哪些迹象? 如果您的孩子正经历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可能很细微,也可能很明显。常见症状包括: 身体不适(如腹痛、头痛、食欲不振) 易怒或情绪波动大 学业成绩突然下降或逐渐变差 对兴趣和爱好的丧失 睡眠、食欲、注意力或精力的改变 与朋友和家人的疏远或回避 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增加或不当使用 虽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些正常的行为、情绪和性格变化,但如果您注意到他们出现上述症状,及时与他们展开对话会非常有帮助。 孩子通常不喜欢正式的“会议”,所以可以用温和、渐进、有同情心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慢慢引导对话。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我谈心理健康? 由于文化、信仰或家庭气氛的影响,您的孩子可能不习惯与您谈论心理健康问题[1]。如果您和伴侣、亲人之间从未有过这样的对话,孩子就没有榜样学习,也不会觉得这是一种家庭中正常的交流方式。 很多亚裔孩子可能不愿意向父母或看护者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原因包括以下几点,我们也会提供应对建议: 担心成为负担 许多亚洲文化强调家庭和谐。您可以向孩子表明他们的感受对您很重要,他们的情绪是被接纳的。例如:“我以前可能没这样说过,可我真的想知道你在想什么。即使你不舒服、情绪低落,你对我来说从来不是负担。” 担心父母的观念不同 您的孩子成长的环境与您的不同,可能有不一样的心理健康观念。如果孩子说:“你不会懂的”,可以回应:“也许我不完全懂,但我真的想了解。你能教教我吗?” 以为父母更重视成绩和表现 您可能成长于一个强调坚强、学业优秀、服务他人和压抑情绪的文化。孩子可能以为您更看重这些,而不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您可以说:“虽然我们一直很看重你的表现,但你的幸福和健康更重要。你希望我能怎么支持你呢?” 怕让父母丢脸或失望 在很多亚洲文化中,心理疾病常常带有污名。您可以用“正常化”来打破这种羞耻感,比如:“就像我们生病了会去看医生,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寻求帮助是勇敢的表现,我永远为你感到骄傲。” 我该如何开始和孩子谈心理健康? 虽然开始谈话可能感觉尴尬,但您可以尝试以下五步方法: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环境 找一个安静、隔离、不容易被打扰的时间,避开孩子饥饿、疲劳或压力大的时候。避免太正式的谈话,可以在开车、做饭或日常闲聊中自然展开。 提问以表达好奇,而不是评判 可以指出您观察到的一个迹象,并结合前面的方法开启谈话。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总待在房间里,一切都好吗?我可能不完全理解,但我想知道你感觉和情绪。” 倾听,而不是急于解决问题 先专注于聆听,不要立刻给建议或试图“转正能量”。 确认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用同情的方式回应。例如:“我以前也经历过低落,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觉”或者“我明白你会有这种情绪,这是很自然的。” 以支持的方式结束谈话 即使孩子当下不愿采取行动,您也不需要立刻解决问题。目标是打开沟通渠道,建立持续的信任。您可以说:“谢谢你愿意和我说这些。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帮助你使你更容易地和我谈,请告诉我。你的感受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支持你。” 真正的坚强,不是忽视痛苦,而是在支持下面对困难。 通过为孩子营造一个可以自由谈论心理健康的安全空间,您正在给他们勇气,让他们更有信心和韧性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Was […]

It’s Not a Burden: Talking with Your Asian Child About Mental Health

By

It’s Not a Burden: Talking with Your Asian Child About Mental Health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Chinese “Did you hear that Xiaomian’s daughter is seeing a therapist?” “I heard the son of the Nguyens’ family friend tried to overdose at his high school.” “That family ha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you may have heard hushed whispers in your community about the growing mental […]

Newsletter

Subscribe Today
Your monthly dose of the latest mental health tips and advice from the expert team at The Clay Center.
Subscribe

Multimedia

Interest By Age